溱潼自清代起按地段共划为十四坊,夹河南北各有七坊。后来名称地段虽不断更改,直到解放前,民间消防组织仍以坊设立,各坊都设有水龙局,全镇有十五条水龙。
溱潼地处小岛,民居家家相通,户户相连,且巷道狭窄。如有不慎走水(民间对失火的别称),将会殃及四邻,后果不堪设想。因此水龙局的设立,有镇以来一直是镇区居民所十分关注的大事。
各坊水龙局有大瓦房一间,内停放水龙和救火用的水桶、铁勾子、火把、灯笼、大锣等物。墙上贴上人员名单及分工情况,一边是龙上的人员,如抬龙的、捺龙的、拿龙头的;一边是挑水的,拿勾子的,拿灯笼火把及敲大锣的。还有负责修理水龙和平时值班看管水龙的人员名单。各坊有自愿者约四十余人,大多数是干苦力的搬运工和小商贩。他们没有任何报酬,但平时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,特别救火时十分卖力。大家同心协力,没有一人叫苦,随时都有生命危险。地方上的百姓为他们不计报酬、不顾安危、急公好义的美德所敬佩。
水龙局每年要举行一次水龙会,主要有两个目的:一是求神保佑一方平安;二是布置新的一年的救火事宜及人员调整分工。一般在古历二月十九日举行。敬神活动在水龙旁边点烛上香,供奉猪头三牲,门外敬起斗香,场面十分严肃。鞭炮一响,水龙上挂起红布条,俗称挂红。为头的先磕头,后众按次跪拜。
每隔二、三年各坊要组织一次救火比赛活动,以确保救火时拉得出打得响。